中共發布21項禁忌話題
March 17, 2016

民報報導,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4次會議上週於北京召開,隨即傳出中共宣傳部,發佈一份《(2016)兩會報導的重要通知(21條)》,該訊息內容先是於網路微博帳號流出(後遭刪除),其後,設置於美國加州的《中國數字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網站,截取該文件,8日將之公諸於世。該分文件強調,中國兩會(即人大會議,以及人民政協會議之簡稱)期間,媒體報導應根據「自我審查」21項指導方針,自我約束;換言之,即凡是民眾關注、感興趣的話題,都被視為情事敏感,不要在兩會期間報導。
《中國數字時代》披露,這分由中國宣傳部發出的「箝制輿論」指導方針,內容如下(其註解部分,係由數位時代所附加):
1,完整報導習近平參加兩會動態:強調習獲得人大代表良好迴響的報導方向
2,朝經濟「穩定增長」方向切入:提出經濟前景良好的典型例證加以報導
3,不報導醫病糾紛
近來中國醫病糾紛日愈嚴重,而且還告到法院;然而判決結果,往往讓民眾大失所望,中共認為這類情事,將危及醫生、法官在社會上的公信力,因此認為不必報導。
4. 不報兩會期間的「保安警力」佈署議題
5,不報「釋永信」參加政協會議資訊
釋永信被指涉及經濟違規行為,還違背禁慾誓言。多項傳言指陳這位少林寺當家住持,擁有多位情人,還育有2位子女。
6,不報兩會新聞發佈會「幕後」相關資訊
過去的幻燈片報導資料顯示,有媒體報導兩會美女記者,美女翻譯,人大及政協期間出現的美女,過去官媒曾有所著墨,然而這些報導都有違官媒的基本方針。
7,不報代表、政協委員個人財富問題
過去兩會期間的奢華排場,引發輿論嚴加抨擊。2015年3月間,紐約時報記者邁克爾·福賽斯 (Michael Forsythe) 就曾引述2014年中國《胡潤富豪》排行資料指出,中國人大有106位,政協代表有97人,名列胡潤富豪的排行榜,這203人皆屬於10億(美元)富翁;且其平均資產每人高達23億美元。另外,其中18位人大代表擁有的總財富,遠比美國兩院國會議員、內閣成員、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等人,加起來的總財富還要多。
8,不報國防預算問題
中國2016年軍事預算,於3月初發佈,創下近幾年來成長率的新低,只達到7.6%個位數成長(總金額為1480億美元,約為美國軍事預算5730億美的1/4),這顯示中國經濟成長減緩,並削減了部份軍中貪腐的軍費浮濫。不過,一些中共軍方人員,則認為新年度軍費編列,讓人失望。這類批評言詞背後,也暗示習近平正擴大自己在軍隊的掌控能力,因而引發一定程度的不滿。
9,不報殯葬改革問題
10,不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等國際公約
11,不報如浙江拆除違規宗教場所等涉及宗教敏感問題
從2013年至今,中共在浙江省,拆除逾1200處十字架以及教堂。中共認為,單純因為違反建築法規,以及涉及公共安全問題;然而2014年一份中共內部流出的指示文件訊息顯示,共產黨內部竭盡所能,想要壓制境內基督徒數量。該文件也提到西藏佛教的輪迴轉世說,並宣佈達賴喇嘛,已不再是西藏的宗教領導人。
12,涉及腐敗報導用新華社稿件
資料顯示,2015年間,中共有30萬幹部因涉及貪腐遭懲處。最近報導顯示,陝西副黨委書記王儒林就曾向記者表示,反腐阻礙經濟成長,並危及統治權。新華社則引述一些人大代表發表的評論指出,這類私下抱怨是錯謬,毫無根據的。
13,內蒙古呼格冤獄案用新華社稿件
內蒙古18歲青年呼格吉勒圖,於1996年涉及一起強暴、謀殺案遭處決;到了近10年後的2014年,才被改判無罪,原因是,犯下多起刑案的另1名嫌犯趙志紅,被捕後坦承犯下1996年的婦女姦殺案。今年1月間,這起冤獄案,導致27位中共官員遭懲處,呼格吉勒圖案突顯許多中國的司法刑案,仍採取刑求逼供,藉以取得認罪證據。
14,不報不願(意)學習雷鋒問題
雷鋒是毛澤東時代的模範士兵,政府鼓勵人民,學他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無私精神。
15,嚴控新媒體的負面報導
16,涉及台灣、朝鮮問題,一律使用新華社報導
17,西藏代表配戴習近平徽章一事,採用新華社稿件
許多西藏人民代表配戴與習近平合影,或其它中國領導人的紀念徽章,意在突顯少數民族代表,自動自發表達對中共領導人的感恩。
18,不報「霧霾」問題
這次北京兩會,在PM2.5濃度超過400微克/立方米的霧霾籠罩下開幕;然而,就中國的標準而言,這還只達到「中度污染」水準。
19,不報房產,匯市,股市,交通壅塞,號販子等負面報導
所謂號販子,是指在醫院賣掛號號碼的黃牛票業者。據中國中醫管理部門主任曹洪欣博士,向中國經濟網(China Economic Net)透露的消息指出,在醫院賣黃牛票,一年約有25萬元人民幣收入(相當於3.8萬美元的年收入),這個收入比他的官職收入還要高。
20,不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國籍問題,不拿提案、議案開玩笑:一些人大成員,可能無視官方發布的禁止雙重國籍禁令。
21,各媒體加強在京記者管理,一切行動聽命指揮。
解讀21項「禁止話題」
《紐約時報》3月10日報導,引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網站「中國數字時代」創始人蕭強,以及香港媒體學者班志遠(David Bandurski)的觀點,他們一致認為這份清單是可信的。
蕭強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清楚明白顯示中共當局,正為那些「禁止話題」而擔憂。他說,「從中我們(才)可以看到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不是嗎?」
蕭強表示,他經常發現類似的中共通告;宣傳部官員,會透過特殊的管控方式,將這類通告發給新聞編輯,而不是記者。其管控手腕,並沒有對外公開,然而從事中國防火長城內容審查、搜尋作業的Freeweibo和Weiboscope,都曾經進行類似的審查工作。
香港大學傳媒研究計劃(China Media Project)編輯班志遠表示,這份清單似乎是真實的,儘管在特點上與他通常看到的通告略有不同。他表示,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逐漸灌輸「宣傳紀律」。
「我不懷疑會出現這份通知,」班志遠說:「作為1名研究者,我會假設這些都是可信的。這些指示非常像我之前所看到,中共下達的中央宣傳指示。」
「但有一個特點看起來不同,」他說:「這些指示一再重複使用『不要』這個詞,簡直就像聖經的『十誡』。」
他並表示,此類通告通常都是「非決定性的」,僅提供「指導方針」,而不是全面下達禁止令。他還說:「(中共政權)顯然正處在一個非常敏感時期。」
(網絡圖片)



新聞熱話
April 3, 2016
April 2, 2016
April 1, 2016
April 1, 2016
March 31, 2016
March 29, 2016
March 27, 2016
March 26, 2016
March 26, 2016
March 23, 2016
March 21, 2016